逄栋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师从毛岩鹏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业炉窑工业流程再造,特别聚焦于窑尾气梯级热解炉协同处置污泥。立足于国家“双碳”战略,通过离线式协同流化热解资源化预处置技术,揭示了固废协同矿化机理与铁基污泥协同催化热解机理,以第一作者在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Journal of Water Process Engineering、Materials Today Sustainability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自主研发的固废资源化装备获第十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荣获2023年国家奖学金、2023年度yh86银河国际官方网站校长奖、2023年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2024届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等。
潜心钻研,广见笃志
2021年,逄栋杰在初次加入课题组时还是一位“科研小白”。在导师毛岩鹏的指导下,他逐渐适应了工科研究生的学术节奏和学业强度。他用“节奏快而充实”来概括自己的研究生科研生活。读研初期,导师经常和他强调:要抓紧跨过文献关,跟上课题组的步伐,有问题随时来找他。课题组形成了一种快速奔跑,快速出成果的良好氛围。研一期间疫情蔓延,实验进展也不顺利,他将科研主要场地从实验室转移到工作室。他坚信“逆境中无绝对,只有懒的借口”,即便实验受阻,他也积极利用办时间在“文献的海洋”中汲取科研养分。他从最初一知半解地阅读文献,到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路,成功实现了从“科研新手”到合格研究生的蜕变。正如那句所言“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他在日常生活中有条不紊地积累基础知识和寻找科研灵感。阅读和整理380余篇英文文献后,他终于成功发表了第一篇 SCI综述,开启了他研究生课题的“碳”寻之路——绿色治“废”。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
在硕士阶段,“科研绝非坦途,坎坷磕绊屡见不鲜”,更多时候需要与“失败”共舞。面对实验方案不佳、实验失败、投稿被拒等挫折,逄栋杰以砥砺奋进的精神迎难而上。和大多数研究生一样,他将大部分时间贡献给了实验室和工作室。在平凡的日子里,他怀揣着对科研的执着,全力以赴每次实验和每篇论文。当然,他也遇到过无法解决的难题,通常他都会做好调研资料和导师充分讨论。他特别感谢毛岩鹏导师在科研头脑风暴中提出的建议,往往能从独特的角度提出新颖的研究思路,这对他的科研计划提供了莫大的支持。通过对碳源头的深入研究,逄栋杰为课题制定了针对无机污泥和有机污泥特性的不同工艺处置路线。他成功提出了内源性铁催化理论,将无机污泥转化为固废基类生料。对于有机污泥,他通过富铁生物炭水处理填料的实验研究,成功实现了有机污泥的转化成污泥基炭材料。在日常实验中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棘手的问题:当设备报错的时,他会梳理线路从头排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当实验做了无数次却毫无结果时,他会积极疏导急躁情绪,查阅相关文献,多方采纳建议,并重新规划实验计划,调整得到最优工况。他总觉得自己非常幸运,遇到学术氛围特备浓厚的课题组,可以在每天的快节奏和充实的科研生活中自身得到快速的成长。在毛岩鹏导师的指导下,他自主研发了一套利用水泥窑分解炉高热窑尾气的窑尾气梯级热解协同处置装备。该装备可以将无机污泥热转化为水泥替代原料,将有机污泥转化成污泥基炭材料,从而达到碳汇的效果。该装备制备的替代原料可以满足超过国家标准425水泥的生产要求。同时该装备在铁基污泥的催化作用下,可以将炭材料的比表面积提高10倍。该创新实验成果在第十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初赛和复赛的1399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全国一等奖,同时获批了山东省科技厅2023年山东省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目录。
全面拓展,追求卓越
逄栋杰秉持“做全面发展的山大学子,书多彩多姿的山大生活”的理念,他在聚焦学习和科研主业的同时,主动承担学生工作并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他有效率地统筹学业、科研、兴趣等多方面,生活节奏不慌不忙,高效率又丰富。他担任2021级专硕班班长、学院研究生会文艺部部长,工作认真。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他主动报名担任志愿者,协助完成物资转运等任务。担任本科班主任助理,积极与学弟学妹分享科创比赛经验。喜欢主持的他,还担任学院暑期大学生夏令营主持人。
萤萤微光,终汇星河
汗水是一种证明,伤痛也是一种成长。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悉数硕士研究生的时光,逄栋杰不仅聚焦课题研究注重科研能力的提升,同时也秉承知行合一注重提升综合素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是在科研路上的点滴积累与工作生活上的全面发展,他获得了yh86银河国际官方网站校长奖。他深知科研之路充满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他迎难而上的勇气。作为一名2024届毕业生,在未来的征程中,他期望能在绿色能源与材料领域做出更多的贡献,为国家能源科技领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为该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同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科技进步、地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文:能研宣/图:王永启/责任编辑:刘晓凤)